close

relax4.jpg

 

「當人們變得生病、憂慮,或恐懼時,問題的第一個徵兆是缺乏愉悅,遊戲行為的逐漸停止,以及對個人問題的過份貫注。換言之,疾病的第一個信號往往是缺乏熱情或蓬勃生氣。這個由愉悅的退隱開始減低了正常的活動、新的遇合,或探索,那些活動,在其本身,可能藉由打開新的選擇而有助於減輕問題。」(賽斯書~~「健康之道」)

 

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或開心,通常從他的外表(表情、臉色、行動)就可以看得出端倪,因此,當你看到一個平常談笑風生、行動自如的朋友,突然間臉色蒼白、沈默不語、食慾不振,或是顯露出不舒服、不自在的表情,那麼只要是有眼睛的人應該都可以看得出來,這個人不是病了,不然就是有心事。

 

這就是因為原本很自在流動的能量,因為生病或情緒的困擾,而在身體的某處遭到了阻礙,或是影響了整體的活力,於是沒有辦法再順暢的流轉,而身體或心理的不適,大大的降低了原先的生氣與行動力,而不論是當事人還是其他人,也會自然地將焦點置於有問題的部份,當事人很自然的會一再期盼身體不舒服的感覺能快點消失,不愉快的感受也祈禱能早日消散,好讓自己盡快擺脫這些狀態,恢復原先的平衡與自在。

 

然而,此時他人的關心卻常常不自覺地加劇或放大了當事人的感受。像是:「你的臉色很差耶,怎麼了嗎?」或是:「你是不是生病啦!怎麼一副病奄奄的樣子」,這些話語雖是出自於關心,卻在無意間給了當事人一個更具體化的預言和催眠,如果當事人原本覺得不是太嚴重的,可能會在他人反覆的提出這種問題時,開始變得更加憂鬱或不安;而原本就已經自覺很糟的人,在聽聞這些關心之後,不但沒辦法紓緩他的難過,還有可能會讓他的心情更差、整個活力渙散的更快。

 

因此,若真的關心一個人的話,當發現他的情況不對時,與其給出未經思索、機械反應式的、負面性的問候,不如先溫婉的問候,再待當事人自己說出有什麼地方不對勁,因為當不舒服的人在聽到他人的關心時,真的想表達的人自然會表達,不想說的人則不適宜追問或勉強,更無需為了強調自己有敏銳的觀察,而說出讓人聽了更不開心的話,反而容易適得其反了。

 

 

 

身心靈健康筆記,是我讀賽斯書「健康之道」的心得感想。

 

人人都說健康好重要,但是過去的我,卻總是接觸到許多讓人心生畏懼的資訊,覺得自己好脆弱也好危險,更怕自己不知何時會生病,但賽斯的觀念卻大大的改變了我。

 

書中的訊息或許與大家熟知的健康資訊南轅北轍、大相逕庭,甚至是從未聽聞,但其中的智慧與慈悲卻十分發人深省,給了我全新的啟發,也對守護自己的健康,有了更多的信心。

 

滿懷著愛與祝福,我逐一整理出這些充滿智慧的語錄與大家分享,讓更多人從嶄新的角度思考「何謂健康」及「如何讓自己更健康」,進而學習為自己全方位的健康負責,是我的心願。

 

每天的分享,都在愛中發生,我的部落格「紫光心靈坊」中有每天的資訊,也歡迎你的到訪!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ngellight11 的頭像
    Angellight11

    紫光心靈坊

    Angellight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