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van Gogh.jpg

「反之,一個人可能會選擇一種偉大的才能,而透過它來感知實相,並且以它來集中所有的經驗。這個將被當作一個驚人的焦點,但因其天性,它常會排除掉許多人覺得相當正常的其他經驗。有一些極有才氣的藝術家也許拒絕了知性上的成熟,把天生的情感特質以這樣的強度用到一定程度,而推理的能力大半被擱在一邊了。」(賽斯書~個人實相的本質)

 

看到賽斯書中描述的這段文字時,直覺的聯想到荷蘭著名的後印象派畫家梵谷(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~1890)。他在27歲時才正式展開畫家生涯,卻以十年的歲月創作了約2,100幅的畫作,而他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作品,如「星夜」、「向日葵」及「自畫像:包紮過的耳朵和煙斗」等,則是在生前最後二年間完成的,只不過梵谷確實是將其畢生的才能與精力,全部投注在偉大的藝術天份上,然而當時的社會並未接受他的作品,那些嘔心瀝血的畫作總是乏人問津,梵谷亦深陷於嚴重的精神疾患之中,貧病交迫的他在與高更爭執時精神狂亂地割下自己的左耳,更在37歲那年用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,只留下「痛苦永存」的遺言。

 

擁有天才般創作才華的梵谷,把天生的情感特質以這樣的強度用到一定程度,留下了令後世讚嘆不已的藝術創作,但是他個人,卻完全無法適應凡人俗世的日常生活,那種狂放不羈的情感,不但如實地揮灑於畫布上,同樣也展現在他待人處事的行為裡,那種濃烈奔放且蘊含著強大生命張力的覺知與感受,彰顯在他偉大的創作中是那麼的真實而又撼動人心,卻讓他不能與人產生任何恆久性的親密往來,這對他而言想必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,所以只能選擇瘋狂的寄情於創作中。

 

賽斯在此也再次的提醒我們,在每個人被賦予的豐富情感中,理性與感性本就是天生的一對,相輔相成才是人生平衡度日之道。相較於梵谷如此極端感性的例子,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則是過於重視理性的思維,許多人在意的是讀了多少書,擁有多少的知識與多高的學歷,然而這些專業的書籍上沒有教導的,卻是如何與他人分享情感,與如何真實地表達內在的感受,因此也很難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。

 

這些在知性與感性上如何取捨、權衡與應對的問題,原來也是一個人在出生前的計畫裡,一個重要的參考架構,透過事先設定的性格與個人特質,與此生將會經歷的遭遇進行搏鬥,並從而找到平衡天平兩端的方法。一個凡事講求理性與邏輯思考的人,如何打破思想的藩籬讓情感湧動;而一個內在情感濃得化不開的人,又該如何在講禮數、重份際的現代關係裡,以讓人感到舒適合宜的方式,接受自己的情感,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與挑戰,也是個人成長的契機。(2021.08.20)

arrow
arrow

    Angellight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