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同時,所有的信念都會為對方知悉,不只是透過相當無意識的身體語言,而且是心電感應式的。你永遠會試圖把自己的意念和外在經驗連起來。你內在自己擁有的能力都會被用來將信念的形象具體化,不管它們應該是什麼。因而,「適當的」情緒將會被發動,把存在於你意識心內的身體狀況帶出來。」(賽斯書~個人實相的本質)
就某種程度而言,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稱得上是一個演員。舉例來說,一個人也許並不喜歡與他共事的某同事,覺得這位同事工作能力一般般,做起事情來總是丟三落四的,被交辦的事也做得不理想,卻花了很多時間去和其他人交際應酬,對主管也非常會阿諛奉承,所以在公司是個很吃得開的人物,因此即便自己再怎麼不欣賞他,看不慣他的處事風格,但是在與這名同事相處的時候,卻仍然可以泰若自如的,不會明擺著數落他或挑剔他,甚至還可以演出與之交好的姿態。
然而,沒有說出口的話不代表不存在,沒有表現出來的感受也從不曾消失,所以其實內心是非常討厭一個人的這個事實,自然而然的會從無意識的肢體語言,以及有時根本無從覺察到的心電感應中流露出來,每個不經意的眼神,每個不曾留意到的細微表情,身體移動的方向與位置,與對方肢體間的距離,以及回應對方的熱絡度與專心度,再再都是內心信念的真實呈現,只要留心觀察,就能發現所說的與所表現的,和這些透過身體散發出來的訊息,其間存在著有多大的差異。
換另外一個角度來想,有些人是不是真心實意地喜歡自己,對待自己是否真如其所表現的熱忱,我們確實也是心知肚明的,因為每一次有形或無形的互動,都隱含著彼此對對方的心意,只是礙於表面上的和諧,或是因著雙方關係與地位上的為難,甚至是為了某種利益,我們必須得「演」出與內心感覺相反的回應,可惜的是,戲演得再好仍終究是戲,外在呈現的不可能百分百是完美無破綻的,人也不可能永遠自欺欺人,總是得回頭來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受。
既然我們內在擁有的能力,都會被用來將信念的形象具體化,那麼,與其勉強自己去演出一場彆扭又虛偽的戲,還不如試著真誠的面對這些令人不悅的信念,這並不是叫我們去破壞每個自己不喜歡的關係,而是要讓我們去正視每一個關係,與每一次的互動,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,牽動了我們的情緒與感受,而讓我們有了這樣的回應?或是在什麼樣信念的引導之下,我們認為表達自己會是不安全的?又是哪些限制性信念給的暗示或催眠,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得要「演很大」?一層一層地往內看,才能找到最根源的信念並改變它。(2019.12.2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