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torm1.jpg

「如在這本書裡先前提及的,魯柏和約瑟兩個人都捲入一個大洪水的情況中(1972年6月),因此,我將用那個例子,特別是以這個區域來講--雖然洪水本身侵害的範圍要大得多。就本地來說,有一些大家共同的信念:艾爾麥拉區域在經濟上是蕭條的,被認為是紐約州的一個窮鄉僻壤地帶,然而,情況卻還沒有糟到可以得到危機補助的地步。工業已經遷走,而人們也失業了;維持生計的老路被連根拔起了。」(賽斯書~個人實相的本質)

 

1972年6月23日,熱帶風暴艾格妮絲為美國紐約州及賓州,帶來了數日不歇的強降雨並造成嚴重的水患,賽斯資料傳遞者魯柏和約瑟住家的院子,積水一度深達十呎左右,已達隔壁鄰居一樓窗子一半的高度,然而在有關當局要求該地居民迅速疏散之際,他們兩人卻決定留在家中靜觀這一次的變化,所幸後來也平安的度過了這次的災害,當賽斯在談論天災人禍與個人和群體的信念的關聯性時,就以當時的水災做為例子,來談論人們內心的情感和信念是如何影響氣候的變遷。

 

賽斯告訴我們,暴風雨是經歷暴風雨的人們,其內在情感狀況的局部外在具體化,也就是居住在當地的這一群人,其內在因為信念而引發的負面情緒與感受,不斷地藉由呼吸吐納而釋放到大氣中,這些負面情感一如河川溪流中的大石頭,讓原本順風而行的氣流受到了阻礙,於是形成了具破壞性的狂風暴雨,那麼這一群人集體的信念是什麼呢?原來他們居住在美國看似最繁榮發展的紐約州,卻是屬於那一州的邊緣區域,許多工廠已遷往他處,失業人口增加造成經濟上的衰頹與蕭條,但卻未糟到可以得到危機補助的地步,這景況造成眾多居民的沮喪與不安。

 

這種內心的恐慌與貧富差異的對比,看著有錢人開名車、住豪宅、過好日子,自己卻連明天該如何維持生計都有困難的憤恨與不滿,是當地大多數居民的心境,這也是當一個都市發展失衡時,很容易會發生的狀況。明明是同一個城市,尤其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城市,卻有著天差地別的境遇,那種不平之鳴與無形的怨懟,是既深刻又明顯的負面情感,若是政府當局沒有妥善的規劃與處理,或是該區域居民沒有任何有利的轉機來改變信念,負面影響發生的機率就會大增。

 
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被重視的,每一個區域的居民,也都希望能生活在優良而美好的環境,可是當事與願違,或是內在負面情感已積累到爆發的臨界點時,就會透過天災或人禍的形態來宣洩,而這其中要呈現的,絕對不僅僅是該區域的問題,而是整個城市與社會整體發展的重要議題,只要這個城市還有未被關懷及照顧到的人群,就會有負面信念與情感會造成的破壞性能量與災害產生。(2021.06.24)

arrow
arrow

    Angellight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