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因為你心理與心靈的結構,所以在你存在的豐富構造之內,真的是有無窮盡的變化,你可稱之為「可能的自己」。在一個或另一個實相裡,這些全部都會被經驗到。然而,在你目前的存在裡,你只會用那些你相信自己擁有的心理特性,因此,人格是不能下定義的。」(賽斯書~個人實相的本質)
「可能的自己」是賽斯所提出的一個非常新穎卻又重要的觀念。在我們這一生中,我們傾所有關注的焦點,在我們所以為的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身上,卻不曾想過,與這個自己同時存在,但卻無法被我們感知到的「可能的自己」,其數量及變化可是無窮無盡的,因為在人生當中我們會面對無以數計的選擇,而當每個選擇一旦成立之時,其他曾經可能是選項,但卻沒有被選擇的狀況,就有可能形成一個「可能的自己」,並且在另一個我們沒有感知到的實相裡,被實質的經驗到了。
舉例而言,有個高中生在選擇大學要主修的科系時,雖然明明自己的天賦或專長是藝術創作,但礙於父母的期望、師長的勸導、同學的意見,以及考量日後入社會求職謀生的現實,於是最終將自己的才華當成是興趣,而選擇了在社會普世的價值標準裡較有前途、較有發展或較易謀職的科系,就此人的人生歷程來看,當時未被選擇的藝術創作,就成了只能埋藏在心底的一個夢想,然而就可能性的豐厚程度來說,便會有一個勇敢堅持了自己的理想,毅然決然踏上追夢築夢的「可能的自己」,在另外一個實相踏上了他的創作之路,經歷他想要過的人生。
這個「可能的自己」由於一樣是活生生的存在,所以即便感知不到,可是對這個人而言,卻始終或多或少會被這個看似隱形的自己所影響,像是雖然與所學毫不相干,但是仍然持續不斷地在閒暇之餘,從事自己喜歡的創作,或是對於所有藝術方面的資訊與展覽有著濃厚的興趣,也有可能在日後會在與藝術有關的公司工作,亦或是在下班之後再去進修相關的技術,甚至是在中年時突然決定辭去人人稱羨的職位,轉而一股腦兒的投身進入創作的領域,也有許多人是從職場退休之後,在兒女獨立、生活無虞的情況下,投入大量的心力在自己的專長或嗜好上。
所以賽斯也特別強調,人格是沒有辦法以簡單明瞭的方式下定義的,每個人都是多重次元的存在,心理與心靈的豐富與多元,也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,但是我們往往被頭腦的思維給框架住了,被所謂的年齡、性別、學歷、經歷、家世、身份、智力、體力......等等的條件給限制住了,如今知道了自己擁有無窮的可能性存在,自己是沒有被任何框架給束縛住的,那麼,不論現在的你過得如何,都值得將那個夢想中的「可能的自己」再次喚回,為自己的人生再拼搏一次。(2020.09.29)